那些为了文艺逼格而旅游的人
商人们善于通过制造文化来忽悠你掏钱。如果没有商人们在忽悠,很多旅游都不会发生。
天生喜欢远途旅游的人只是少数,普通人旅游的欲望也没那么强烈。出门在外,独在异乡为异客、流浪、背井离乡、漂泊、奔波、跋涉,千里迢迢、一路风尘、深山冷坳、穷乡僻壤……这些字眼在古代都是跟不良情绪连在一起的。即使游玩,也多半是在居住地附近游,不会常常梦想着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,尤其是中年以后的人。
没有哪个旅游文案会跟你说:“去旅游吧,你掏钱,我们挣钱。”他们会告诉你,旅游是一种在路上的体验,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,是说走就走的旅行。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,旅游让你接触不一样的人类,让你见到不一样的世界,洗涤你的灵魂,让你的精神自由呼吸。
如果你只是喜欢接触不同的人,真没必要去旅游。就在你生活的周围,有各种各样的人,很多人是你从没交流过的,或者不屑交流的。那些摆摊的小贩,那些乞丐,那些来城里做工的,每个平凡或不平凡的人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。你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些人,其实也生活在你身边。你若不曾在身边的人身上发现种种不同之处,却指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发现那里的人类的不同之处,恐怕不容易。因为心理学的种种研究显示:不同国家的人类的心理的平均值其实非常接近,远远小于同一个国家内的两个普通人之间的差异。
你想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醒来,这本身就是一种奢望。对旅游者来说,城市几乎没有区别。全世界的宾馆几乎都一模一样,一进去有大堂,有卫生间,有冲水马桶,有烧开水的壶,有电话,有门铃,床单每天换,连服务生的表情笑容都毫无区别。你希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体验陌生的生活,而他们要给你的是宾至如归。如果有一个宾馆真给你陌生感,你未必会喜欢,甚至会大发雷霆,觉得他们的服务太差太不可思议。
没有几个城市可以给你陌生感。你可以看到麦当劳,肯德基,沙县小吃,超市,他们在任何城市都差不多。每个城市都有大巴,有出租车,用人民币或美金,道路有一样的交通规矩,人们都分男女,每个人都跟你一样吃喝拉撒。看一些摩天大楼,一些店铺,或者宾馆,你几乎没法判断这是东京、香港、纽约、南京、沈阳,还是新加坡。
城市不值得看,去看大自然吧。大部分荒野没人去,人们总是拥挤在那些被人走过无数次的路线上,即使是驴友路线,也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。那些被叫做风景的地方,导游告诉你:这块石头像乌龟,那块石头像狮子,对面还有一块石头像观音。然后告诉你一些典故:这是陶弘景呆过的地方,所以叫陶公洞。那是吕洞宾修炼成仙的地方,所以叫仙人洞。我当然不相信吕洞宾成仙,也怀疑陶公洞里是否真的住过陶弘景——丫好歹也是有钱人出身,租一间农民的房子住不是更好么,非要跑到这脏兮兮的岩洞里?
1980年,我还是个小学生,班上来了一个从丽江转学来的新同学,他给我讲丽江的山和水,讲一年四季不化的雪山,讲漫过路面的溪水,让我看丽江带来的各种照片。那时候丽江几乎没人去旅游,就一个很落后的角落。不知不觉地就丽江就红了,到处是灯红酒绿和带着艳遇梦想的人。
周庄、同里、朱家角这些基本上没有几条水沟的小镇被当作水乡炒得很热,而温州南郊的三垟乡却没有成为旅游热点。如果你看看谷歌地图,会看到三垟的水道密度比周庄同里多十倍。一块块小岛上遍地柑橘,河道之美,田野之美,远超过周庄同里。
小资们要看的大概不是水乡,而是商业包装出来的小资情调。只有商业包装的被定义为“水乡”的那种情调,那种家家户户挂灯笼半夜灯火通明的沿河街道,才会让他们觉得有逼格。正如他们在咖啡厅里不是为了品尝咖啡,而是为了咖啡厅的小资情调,如果是新马泰的饭摊上,围着大圆桌,坐着塑料凳,喝那种适合牛饮的咖啡,他们是没兴趣的,即使是在怡保这样的咖啡圣地。
他们要去一些标志性的地方。以前是天安门,东方明珠,漓江,神农架,北戴河。然后是西藏,丽江,平遥,凤凰,香格里拉。接下来是梅里雪山,尼泊尔,沙巴,菲律宾,乞力马扎罗峰。
小资中产要展示自己跟穷人的逼格不同,又要区别于富豪的土气,就有了这样的描述:“去年在洛基山陪客户徒步,伤了膝盖”,或者说“刚考了个 MIT的帆船驾照,和跳伞证。”,偶尔也发一条“塞纳河边的这家咖啡厅,背景音乐是Keren Ann的 bossa nova风格的”。总之,他们跟穷人比有钱,跟土豪比有文化,跟知识分子比生活情调。
不大有钱的小资们去旅游前会做好充分的功课。早一个月就订好行程,精确到哪天住那个宾馆、坐哪趟车。比较有逼格的是住青年旅舍,虽然那是性价比极低的客栈。他们看大众点评确定这个景点是否值得去,看大众点评确定去哪家餐厅吃饭。而当地人到底吃的什么样的食品,当地人的家里到底是怎样的,他们其实并不知道,因为他们只去看那些专为游客服务的伪造出来的地方特色。
文艺青年到上海来,一定要去一个叫田子坊的地方,买那些比淘宝贵五倍的工艺品,吃比外面贵3倍的食品。在人群中挤来挤去,文艺了一把。在他们看来,上海或丽江或西藏或尼泊尔,其实并无区别,都是寻找文艺逼格并收藏文艺经历的地方。
他们走到哪儿都会惦记明信片,都会买一点纪念品,会在社交网络秀一秀自拍,当然要秀得含蓄,看似低调而逼格甚高。
这种秀旅游逼格的事儿,或许跟人类的求偶机制有关。人总是不断表现自己的格调,展示自己属于较高的阶层,这阶层不管是权势地位的,还是财富的,还是学术修养的,还是生活格调的,总之是一种身份,正如征婚市场上要求对方身高房产学历一样的要约,无时不再透露出这样的信息:逼格不够的,别来追我。
您可能还会喜欢: